你愛過的那些本地啤酒,為何都消失了?屋頂秧田工裝
發布時間:2018-05-21 00:57:21 瀏覽: 次
夏天怎能不談啤酒?
在雪花、青島還沒有稱霸江湖的年代,曾有1個時期,全國啤酒群雄紛起,中華、力波、海鷗、雙合盛、山城、凱龍、金星、烏蘇、千島湖……各自割據1方,統治著1代人的記憶。
每個夏夜,在街邊臨時搭設的燒烤攤上,在桌椅油膩的小館子里,頭頂風扇拴著紅繩瘋狂旋轉,手中瓶蓋響亮開啟,淡黃啤酒漲起歡騰的泡沫,舉杯相碰,然后1飲而盡。
其實未必有多么好喝,但握著酒瓶共度的輕狂年月,比啤酒本身更值得回味。
但是,這些都是過去的事情了。
在后工業時期的洪濤巨浪中,如雨后春筍般迅疾生長的本地啤酒廠牌,如今大多難尋蹤影。我們從時期灰燼中翻揀出了幾塊碎片,關于本地啤酒的昌盛與滅亡,有1些故事,或許你會想聽。
1 | 中國人自己的啤酒
雖然啤酒進入中國已逾百年,但跟古老的白酒相比,它只能算個外鄉來的愣頭青。
啤酒進入中國的確切年月已難于查證,最早的記載見于1900年,俄羅斯人在哈爾濱建起了烏魯布列夫斯基啤酒廠,這是啤酒在太平鳥男裝工作服中國播下的第1粒種子,其后百年間,它在這片嗜酒的土地上深深扎根。歷經風雨動蕩的50年后,蘇聯紅軍于1950年將工廠交中國政府,企業歸屬哈爾濱實業總公司,正式改名為“哈爾濱啤酒廠”。
▲烏魯布列夫斯基啤2017年餐廳員工作服女酒廠
第1家中國人開辦的啤酒廠是東北3省啤酒廠,出現在1904年的哈爾濱。直至20世紀80年代,本地啤酒開始狂飆突進,短短10年內,中國啤酒產量躋身全球前3,各地酒廠數量達818家之巨。
在啤酒江湖的版圖上,南珠江、北燕京、東青島、西藍劍4家各據1方,許多獨具本地特點的啤酒廠牌,也遇上了這趟東風啟航€€€€
河南的金星,杭州的中華,上海的海鷗,北京的雙合盛,福建的惠泉,桂林的漓泉,新疆的烏蘇,包頭的雪鹿,信陽的維雪,大連的凱龍,撫順的天湖,大理的風花雪月,南京的金陵,呼倫貝爾的海拉爾,寧波的大梁山,長沙的白沙,武漢的行吟閣……
這些1度光輝的名字,如今多數只存活于某1地區、某1代人的記憶中了。
90年代,百威、嘉士伯、生力等國外品牌進軍中國市場,國內以青島、雪花、燕京為代表的啤酒團體也開始“圈地運動”,小小本地品牌在外資品牌與行業巨頭的兩重打壓下迅速衰落。有榮幸的,保存名號,改造配方再上市,大多數不那末榮幸的,只能淪為吞并重組的犧牲品,就此消失。
2 | 雙合盛5星啤酒
趿著塑料拖鞋,穿著背心跟大褲衩兒,飲酒擼串侃大山,是北京人多年來的夏日標配。
但這類酷愛并不是天生。聽說,清末民初的老北京人是不認啤酒的,這類黃呼呼冒著白沫的苦澀湯水,被他們戲稱為“馬尿”。當時,城里10分之9的啤酒,都銷售給了外國人。
北京啤酒的歷史,要從雙合盛啤酒廠開始書寫。開創人張廷閣來自山東,出身貧苦,逃到沙俄割據的港口海參崴謀生,加入了山東老鄉郝升堂開的“雙合盛”雜貨鋪。他經商手段靈活,巧借戰爭進行投機生意,竟然將小小雙合盛發展成大型百貨商店。
1914年,張廷閣遭到“實業救國”的號令,將資產抽調回國,在北京廣安門外,創辦了雙合盛啤酒廠。
在那個年代,雙合盛的配置可謂奢侈:從捷克請來釀酒師,自丹麥進口酵母,特選水質清甜的玉泉水,大麥則是徐水宣化1帶生產。精益求精之下,雙合盛開廠不久,就在巴拿馬國際展覽會上斬獲金獎。
但好景不長,抗戰和解放戰爭相繼而來,把啤酒廠拖得岌岌可危。1949年解放后,雙合盛率先申請公私合營,恢復產量,和城東的北京啤酒廠構成分足鼎立之勢。
1950⑻0年代是北京啤酒的黃金時期。老百姓發現,這類清涼冒泡的飲料,在夏季喝來特別解暑,順便飽腹。因而,67月份的北京街頭會出現這般奇景:商店售貨員喊1聲“來啤酒嘍!”附近的男女老少便紛紜抱著暖瓶、拎著鋁鍋,乃至揣著大搪瓷缸子,頂著烈日排起長龍。啤酒就盛在大澡盆里,售貨員用塑料杯往外舀,按杯收錢,是為“散啤”。
瓶裝啤酒則罕見很多,1度要憑票購買,有些飯館酒店乃至動用了“捆綁銷售”的手段,不點上兩個菜,不能買啤酒,以致于政府要發文規范。
那時節,北京老百姓只認“雙合盛5星”和“北京啤酒”,而燕京啤酒才剛剛誕生。后來,雙合盛保持1元2角以上的高端線路,北京啤酒主攻飯館,只有燕京啤酒最接地氣,由小販用3輪車推著,沿街叫賣,而竟然成功逆襲,成為北方1霸,雙合盛則在2000年被青島收購,淡出市場€€€€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。
3 | 力波啤酒
若說雙合盛代表著北京的氣質€€€€歷史厚重、傳奇波折,那末力波啤酒,則像是與上海人1同長大的青梅竹馬,年輕氣盛,又真摯熱切。
力波生于1987年,在此之前,上海早有華光、天鵝等老牌啤酒。但力波啤酒身份特殊,是上海最早的合資啤酒,由新加坡的亞洲太平洋釀酒團體與上海益民啤酒廠、上海冠生園等共同創建。
開闖江湖之初,力波便霸氣10足。外有亞太釀酒的資本技術支持,內有上海政府的幫扶,坐擁當時全國最大的露天發酵罐,最大的啤酒過濾器、最大的灌裝線、最大的糖化鍋等裝備。力波如1切年輕人1般特立獨行,直接打出了“REEB is BEER”的口號。在電視廣告中,1位顧客傲嬌責問:“為何不給我力波啤酒?”
這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“why not me”態度,或許就是力波啤酒脫穎而出的關鍵。但新鮮感是它成功的緣由,也是后來者挑戰它的武器。力波上市第10年,3得利進軍上海,采取天然礦泉水,喊出“清純爽口”的旗號,短短兩年,就搶占了銷售榜首的位置。2000年底,力波的市場份額只剩4分之1。
力波慌了,10年的銷量奇跡,說明口味其實不是落敗的主要緣由。他們開始調劑品牌定員工離職工作服要自付錢嗎位,發起反擊戰,撐出1副“本質男人”的做派吸引眼球,又砸下重金河南鄭州中原區工作服請足球教父徐根寶來代言(他在1次采訪中提到,代言費是500萬),銷量仍然不見起色。但回頭來看,根寶的那句“我要塑造1個中國的曼聯”,倒是讓人感慨萬千。
力波情急之下,刊登虛假廣告攻擊3得利水質問題。這低級伎倆終究泡湯,如1記響亮耳光打在臉上。力波痛定思痛,終究找準了自己的“本地”定位。2001年,它的廣告歌《喜歡上海的理由》唱遍街頭巷尾,歌詞純真,仿若情書:
上海是我長大成人的所在
帶著我所有的情懷
第1次干杯,頭1回戀愛
在永久的純真年代
力波終究不再硬作“男人本質”,擁抱上海這座風姿萬千、寬容多元的城市,不管城市面貌如何變換,與1代上海人共度的純真年代€€€€“第1次干杯、第1次戀愛”的時刻,他都陪伴見證。
哪怕最后,它終究沒有逃過被吞并收購的命運,但就像戀愛記憶永久難以抹消1般,上海人心內的1塊角落,始終想要留給力波。
4 | 終章
許多本土品牌,都經歷了女冬季工作服圖片大全與雙合盛、力波類似的命運。
杭州的中華啤酒,92年在巴黎取得金獎,99年被選為國宴特供。2004年,被華潤雪花收購。
武漢的行吟閣,82年誕生,曾入圍全國啤酒行業10強。2002年,被雪花收購。
4川藍劍,曾居西南地區啤酒銷量之首。2001年,被雪花收購。
哈爾濱啤酒,2008年被百威英博收購,如今依然活躍在市場。
東北人專屬的老雪花啤酒也難逃惡運。它曾被譽為“奪命12度”,香氣誘人,后勁給力,完善詮釋了東北版的“青春獻給小酒桌,花天酒地就是喝”。1993年,沈陽啤酒廠被華潤收購。
其實本地啤酒畢竟是工業制品,沒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,很難理解€€€€這“淡出鳥味”的飲料,有甚么值得紀念的?
說到底,不過“情懷”2字。去家千里,憑仗1瓶啤酒,便能憶起故鄉的風情水土,何嘗不是1種幸福。
可那個杭州人只喝中華啤酒、武漢人必點行吟閣,4川人標配藍劍的時期已然逝去,大企業剝去了本地啤酒在記憶中的糖衣,只剩千篇1律、冰冷整齊的面孔。
幸而如今,中國又出現了1批啤酒愛好者,努力打造國產精釀品牌,或許會成為新1代人的情懷。但已消失的那些啤酒,和已流走的青春1樣,再也沒法追回。
若還能覓得1口本地啤酒,帶你回到某個封存已久的溫順時刻€€€€這就是記念它所需要的全部理由。
文 | 木容、李茜
編輯 | 丁小穗
設計 | yue
圖 | 部份來自網絡
直接點擊以下標題,便可查看更多內容
沒試過精釀,別說你喝過真實的啤酒
如何快速成為精釀老司機?
都去喝精釀了,德國啤酒,還喝嗎?
精釀酒吧漫游指南
啤酒,不止搖滾樂!
路邊“瓶子屋”,你見過卻沒進去過
加點啤酒冷知識,這個夏天不再熱
如何完善地倒1杯啤酒
不做1個沉淪酒色的人
喝啤酒,選對杯子很重要
1張A4紙就可以開啤酒?!(附4種開瓶方法gif演示)
在修道院里釀最好的啤酒
英國佬:玩最好的搖滾,喝最烈的啤酒
啤酒的酸味,肯定不是酒壞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