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著油紙傘的74歲老爺爺和他的90后孫子屋頂秧田工裝
發布時間:2018-05-24 07:34:24 瀏覽: 次
▲ 點擊上方“中華手工”,進入溫暖的手工世界
文、圖|余婷婷 部份文字有刪改 部份圖片來源東方IC
撐著油紙傘,獨自
旁皇在悠久,悠久
又寂寥的雨巷
戴望舒的《雨巷》,讓煙雨朦朧的江南與油紙傘成了許多人對東方韻味的想象。紙傘在余杭民間,有逾千年的歷史,是尋常百姓家常見的物品。上世紀60年代,在工業制傘的沖擊之下,油紙傘和所有的手工藝1樣,逐步淡出了人們的視野。
10年前,由于1位深山里的成都定做制服老人,余杭油紙傘重新煥產生機。
這是1個傳統新生的故事,是1個關于26歲的時尚青年與74歲的古樸老人之間,叩問傳統與未來的故事。
▲74歲的劉有泉對油紙傘情有獨鐘。
1把油紙傘,40年情義結
自年齡時期魯班之妻云氏“劈竹為條,蒙以獸皮,收攏如棍,張開如蓋”,至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,到北魏時“魏人以竹碎分,并油紙造成傘”,油紙傘在中國尋常百姓的生活中,使用已有千年之久。
追溯油紙傘的淵源,史料也常常落入煙雨江南。據記載,清乾隆3104年,董文遠9房開設杭州最早的油紙傘店。當時有漁船傘、文明傘、大紅傘等多個品種。
杭州西塢村,竹海蔥蘢,紙傘之家€€€€余杭油紙傘傳承展現基地便座落于此。最近幾年來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找上門來。所謂傳承基地,其實只是1棟兩層的民宅,這是余杭油紙傘的傳承人劉有泉的老宅子。
在劉有泉的記憶里,兒時油紙傘家家都有。生活儉樸的人家,1把傘修修補補,能用上好多年。上世紀60年代開始,受工業傘的沖擊,余杭油紙傘幾近絕跡,老藝人紛紜轉行。
▲說起油紙傘,老人如數家珍。
2006年,已64歲的劉有泉本來該安享晚年,卻怎樣也放不下紙傘的情結。
2006年12月,在余杭區政府組織的1次老干部座談會上,已“無業1身輕”的劉有泉,提出復興油紙傘制作工藝的想法,得到了預會人員的肯定。12月7日,《城鄉導報》頭版報導了《尋覓制傘師傅恢復“余杭紙傘”》。12天后,散落在各地的制傘手藝人,尋著報導找了過來。劉有泉騰出自己的祖屋,作為制傘的作坊。
其實,早在1982年,劉有泉便動了復興油紙傘的動機,沒想到這1耽擱就是24年。戴著老花鏡,滿頭銀發,年過古稀的劉有泉回想起這1生,做過木匠,刷過涂料,辦過78個鄉鎮工廠,卻不知為什么對油紙傘情有獨鐘。
▲年過半百的手藝人正在裱糊傘面
2006年,作坊里共有5位老人,年齡加起來超過300歲,從劈竹子、熬桐油開始,1點1滴打撈記憶里的那些工序。2007年,余杭油紙傘被納入浙江省非物資文化遺產名錄。
隨后的幾年,幾位老手藝人在村里收徒傳藝,但徒弟的平均年齡都在50歲以上。雖然如此,余杭紙傘仍在這深山的村莊里緩慢但篤定地延續著。
▲劉有泉的孫子劉偉學開始做傘時,家里人其實不支持,但他對自己的選擇很自豪。
2015年,劉有泉的孫子劉偉學從杭州師范大學畢業。為了“做自己喜歡的事”,這個90后,辭去了工作,回到西塢村,隨著爺爺做油紙傘。26歲的時尚青年與74歲的鶴發老人,由于1把油紙傘,彌合了代溝。
90后藝人,傳統與現代的碰撞
余杭紙傘制作工序很講求,完全算起來,有72道。冬季的竹子韌性足,是上等的材料。余杭紙傘堅固耐用,與選材密不可分,只有6年以上的毛竹才合適做傘骨。
▲能撐開,能合上,看似簡單的原理,在傘骨的制作中卻有著很多的“訣竅”。
砍下竹子以后,鋸成大小合規的竹筒,用定制的刮刀“刮青”。直至竹子滑溜光凈,劈開做傘骨,而這只是準備工作。1根竹筒要被劈成50根左右的傘骨,再由經驗老道的師傅進行鋸槽、打眼、穿傘和倒骨等工序。經歷這么1番折騰,傘骨才算完成。
為了保證手工藝的質量,會淘汰掉所有略有瑕疵的傘骨,次品率有時接近50%。
▲刷顏料,糊傘的第1道工序
接下來是糊傘。傳統的余杭紙傘選用上好桃花紙作為傘面,通過浸入柿子漆,1張張粘貼在傘骨上。
剛粘好的紙傘不工作服牛仔面料套裝大圖片能直接在太陽底下曬,要在室內吊起來陰干。等傘干透了,就輪到畫傘和上桐油漆等工序了,桐油和清油要1層層均勻地刷在上面。1把油紙傘從選竹到上油,純手工要10到15天。
和所有的手工藝1樣,每道工序都有它的路數和秘密。以制作傘骨為例,竹子并不是直的,穿傘的手法不對,便可能合不上;傳統的桐油要自己熬,配料的比例全靠手藝人拿捏,依托空氣的濕度調劑火候……劉偉學花了1年,才逐步摸清楚制作傘的工序。紙傘技藝1直以來都是靠師徒之間言傳身教,學徒要花3年的時間才可出師。
對劉偉學而言青島工作服制作廠家,困擾他的除如何做出1把好傘以外,還有如何讓余杭油紙傘能體面地活下去。在大學里學美術的他,開始對傳統的紙傘進行大刀闊斧的“現代化改進”。
他拾起1把噴繪了動漫人物的傘,這是他們和1家互聯網公司合作開發的周邊產品。“傳統的傘面繪畫,主要為山水畫或花鳥魚蟲,不1定符合現代人的審美,使用起來和衣飾、環境不調和,那樣1把油紙傘只能止步于工藝品。”劉偉學說。在傘面上,他大量嘗試簡單的線條、幾何圖案、純色。
劉偉學的后備箱里,放著1把自己平常使用的油紙傘,傘面是赭紅色,傘柄是1秤桿。“類似于赭紅色、藏藍、黑色等色調,即便平常使用也沒有背和感。”他乃至斟酌,在傘柄上融入皮套、銅片等元素。
傳統的余杭紙傘,使用富陽所產的桃花紙,紙張很薄透。現在他采取的是桑皮紙,紙張韌性足,中間可見清晰的纖維結構。制成傘面后,在光下,可以看到獨特的不規則的紋理。工作室內光線昏暗,但仍可見1些制作好的傘柄光澤艷麗。劉偉學解釋稱,這些傘柄,他采取了制作“竹笛”的工藝,刷上了1種獨特的清漆,使之光澤細膩。另外,他認為現代人,特別是年輕人,其實不喜歡桐油的味道。傳統油紙傘的桐油味經久不散,在幾經實驗以后,他決定采取木蠟油。
劉偉學給余杭油紙傘注冊了1個品牌€€€€“人間品”,寓意人間美好而平凡的物品。在主頁上有1行字:“研究傳統與現代的結合。”他試圖給古老的油紙傘注入全新的理念。對傳統手工藝進行現代化的改進、引入時尚元素、進行全新的文化詮釋……
雖然每次改造,都遭受老手藝人的質疑,但“要讓油紙傘能回到平常人的平常生活,這才是復興傳統手工藝的應有之道。”劉偉學說。
傘骨錚錚,桃花箋上無窮風光,燭火下1遍遍烘烤,余杭紙傘,又在老師傅們的手里復活。時期在快速更迭,在保護與繼承、重生與裂變當中,年輕人們仍在1遍遍叩問,1定要問出1個傳統的未來。
尊重原創,歡迎轉載
后臺回復“轉載” 查看詳細要求
跟隨中華手工,去探訪手藝的文化魅力。
世界工藝之旅,1直在路上……
2017年2月-北歐;
2017年3月-西班牙;
2017年4月-臺灣;
2017年5月-英國、意大利……
詳詢文老師 微信 / 電話:13667661517
€€END€€
可能你還想看:
《好物 | 來自故鄉的紅包正式上線!》
《中華手工》2017年全年刊火熱預定中
- 下一篇: 【本土插畫師】肖嵐:凜冬將至屋頂秧田工裝
- 上一篇: 終究等到她離開Céline!屋頂秧田工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