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梅雨 - 花欲撞懷 · 雨想濕衣屋頂秧田工裝
發布時間:2018-05-26 07:54:43 瀏覽: 次
梅雨,在江南地區也叫黃梅雨。古籍《庚溪詩話》說:“江南5月梅熟時,霖雨連旬,謂之黃梅雨。”由于“梅”、“霉”諧音,梅雨又俗稱“霉雨”。“梅雨或作霉雨,言其沾衣及物,皆出黑霉也。”(李時珍)
農歷5月叫“皋月”。“皋”之原義是“濕”。因此,入梅以后霧重雨多€€€€霧是雨的前奏。大體而言,早霧,1天無雨;中霧,來日必雨;晚霧,夜雨不停。而烏云的流速和流向,最能判斷雨量和風力。上了年紀的農人只要往曬場上1站,1看山2觀天,就可以測出未來幾天的天氣狀態,猶如氣象預報。
男士夏季工作服圖片5月到了梅雨期,天日不開,更覺悶熱──沒完沒了的雨恍如與人比著耐心,每天下,但又下得不干不脆:有時傾盆大雨,下得山洪爆發;有時細如牛毛,淅淅瀝瀝,大地墮入1片蒼茫當中。空氣中散發著潮氣,房間里彌漫著霉濕,地上整天泥濘濕滑,就連衣服、被子也變得潮乎乎的。但“衣斑梅雨長須熨”(白居易)還在其次,最難捱的是悶熱。由于現代生活是快節奏的,“霪雨霏霏,連月不開”,不但影響人們遠行近游,就連心情也會變得濕潤不透€€€€頭又昏又沉,甚么事也不想做,即便做,也感覺做不好。
沒有在江南待過的人,是體會不到這類黏膩膩的郁惱的。不過,杭州人如水1般柔韌的性情,不正得益于梅雨的浸潤嗎?倘若沒有梅季的濕漉、燥悶,我們又怎樣感受春日和美、天高氣爽?倘若沒有梅雨的執著、奉獻,我們又怎樣感知生活的詩意、勞動的美好?
我是喜歡梅雨的。這倒不在于梅雨有1個詩化的名字,更由于它既有秋雨的清涼,又有春當兵里面的工作服雨的纏綿,是1種讓人為之愛惜的雨水。
梅雨浸潤著唐詩宋詞。誠然,古人多鐘情于雨,最愛以春雨和秋雨為意象,生發文字,鋪排情感。但梅雨有梅雨的魅力與韻味,像“梅實迎時雨,蒼茫值晚春”、“梅天下梅雨,紛紜如亂絲”、“梅雨霽,暑風和。高柳亂蟬多。”等等,都是耳熟能詳的詩句。而且,讀書最忌斷章取義,否則會被人笑話。相傳,古代兩位秀才正在閑談,其中1位說,黃梅時節多雨,所以有“黃梅時節家家雨”之句;另外一位則說,其實不然,由于“梅子黃光陰日晴”。兩位爭執不下,只好求助官府決斷。1位很有才情的縣太爺接待了他倆,勸他們不要再爭了:你們都對,也都不對,由于古人還說“熟梅天氣半陰晴”呢。(《千家詩》)
梅雨輕揚,鮮果綻顏。春桃、櫻桃、草莓、藍莓、楊梅……哪一個更鮮更甜?1個個帶著晶瑩的露珠,你方唱罷我登場。中石油防靜電工作服款式特別是絳紫色的梅子,酸中帶甜,甜中透酸,是春果中的翹楚。
“梅子好吃果難藏。”嘗梅要趕“鮮”,要是舍不得吃,放它優藝裝飾工作服34天,梅鮮就會速減,果子也會迅急變色,乃至腐爛。不過,有些江南特產卻需要耐心等待,比方霉干菜、霉豆腐、臭莧梗、爛菘菜……非“霉”不鮮,非“爛”不香。為何好端真個食品不圖新鮮,非要霉了臭了,才吃得津津有味?以霉制霉、以菌制勝的獨特美味,都是氤氳梅季的舌尖奇葩啊。
梅雨季節,春蠶要結繭,小麥要上場,薯苗要扦插。忙完麥場搶栽秧,家家戶戶無閑人。“細雨魚兒出,微風燕子斜”,雨小還能做些農活,如連著都是大雨,田里的活干不了,外面又沒法去,只能抬頭望天,輕嘆幾聲。但1想到農事不等人,這類落漠與無奈也就轉眼即逝──戴上斗笠,穿著蓑衣,冒雨下田。在密密的雨簾中,農人們手握秧苗,躬身彎腰,點水成行。隨著身體背影的1晃1挪,眼前那1條條“綠線”便把人們的思緒牽引到了成熟豐收的秋季。
梅雨是率真的,等人們忙完了1茬活兒,也就悄悄地過去了。但它滋潤了不老的青山,蓄積了長流的碧水,更激活了沉寂的浙中大地!
文€€月印池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