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在朋友圈發性情測試,我就拉黑誰
發布時間:2018-05-01 16:51:05 瀏覽: 次
1場心理測試引發的數據門
“這是對信任的背背,我很抱歉。”在沉默了將近1周以后,Facebook 的開創人兼 CEO 馬克€€扎克伯格日前對 Facebook 的信息泄漏事件親身登報導歉。“我們有責任保護你們的信息。如果做不到,我們就不配提供服務。”
■ 遭受大型水逆的扎克伯格
1周之前,媒體爆出政治數據公司“劍橋分析”(Cambridge Analytica)通過 Facebook 非法獲得并利用了超過 5000 萬用戶的個人信息,在 2016 年美國大選中幫助特朗普進行精準投放。“劍橋分析”還被指受雇于“脫歐陣營”,利用大數據影響了 2016 英國脫歐投票。
宜化工作服
Facebook 和扎克伯格1下子被推到風口浪尖,后者還現身國會對數據外流作出解釋。這起“數據門”事件在周末也愈演愈烈,#刪除Facebook 的話題也上了 Twitter 熱門,其中特斯拉 CEO 埃隆€€馬斯克就相應號令,刪除特斯拉和 SpaceX 的 Facebook 官方賬號。
■馬斯克懟 Twitter 網友現場
昨天在中國發展論壇上,當百度董事長兼 CEO 李彥宏被問到數據和隱私的問題時,直接語出驚人地表示“中國用戶愿用隱私換方便和效力”。國內社交媒體上的“中國用戶”們對此也是滿頭問號。
而已與云上貴州合作的南方電網工作服顏色蘋果 CEO 蒂姆€€庫克,在論壇上加入了討伐 Facebook 的大軍,認為“數據門”這類情況“非常可怕”。庫克又會不會刪掉自己和蘋果的 Facebook 頁面?
■ to刪 or not to 刪
€€
利害了,我的性情測試
那末,數據究竟是怎樣被泄漏的?事情還要追溯到2014 年,當時“劍橋分析”的研究員開發了1款基于大5類人格(OCEAN)模式的性情測試 app,宣稱可以幫助大家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動和決定機制,當年在社交媒體上也是非常流行。
調查顯示,總計有 27 萬人下載了這個程序,而用戶在參加測試前會例行收到1個對這個 app 允許取得其 Facebook 內容的授權同意書,并且只有授權后才能使用€€€€是否是特別熟習的操作?
但是,1次授權不但同享了自己的個人信息數據,也允許研究者取得了好友列表。也就是說,等于將自己和朋友圈都暴露給了“劍橋分析”。因而大家就在絕不知情的情況下,在總統選舉、英國脫歐這類大事件中被精準投放了。
■1個不容忽視的信息:“劍橋分析”開創人 Alexander Nix 生于東歐并具有俄羅斯和美國兩重國籍
Facebook 在 2015 年發現后就更改權限漏洞,制止第3方 app 濫用數據,但卻并未告知自己的用戶,也沒有對外公布。事到如今,Facebook 方面和扎克伯格自然需要負上1點監管不力和隱瞞情況的責任,這波千夫所指可以說是1點也不冤。
€€
這些年,刷爆朋友圈的性情測試都涼了
“劍橋分析”1開始就選對了釣餌,知道當代年輕人對了解自己和分享自己內心戲的情況,根本沒有抵抗力。可以這么說,星座分析、心理測試、轉發許愿,撐起了社交媒體玄學的半邊天。
特別是性情測試,曾是充斥書報亭的偽心理學秘籍,是每一個門戶網站的必備板塊,到了社交媒體時期就循環往復地以各種題目出現在我們的朋友圈。
不管是過氣的 N 型人格,或是“你最應當生活的城市”,還是“測測你是《瑯琊榜》里的誰”等 IP 捆綁型測試…… 這些5花8門的性情測試永久有市場,永久有點擊量。
但是,這些年里那些“1言不合就刷爆朋友圈”的性情測試,其實都涼涼了。
還記得這張黑板報1樣的圖片瘋狂出現在朋友圈嗎?上面粗糙地寫著發布者的各種關鍵詞:工作狂、孩子氣、完善主義、腦洞大…… 但等到第2波人掃描2維碼關注的時候,卻會收到“該公號涉嫌背規”的提示。
事實上,瘋狂的刷屏僅僅保持了1上午,聽說迅速實現幾百萬漲粉,但在中午 12 點左右這款聊天交友 app 的公眾號就被封了。騰訊方面給出的解釋是:破壞朋友圈體驗。
由于同1個緣由,幾年前火爆1時的求簽微信基本也都沒有逃過封號命運。
前段時間你可能還刷到過那個天使、妖精、魔鬼等內在人格成份分析的測試,聽起來就特別不靠譜。新1代的性情測試直接走起了視聽 + 玄幻結合的多元線路,但也是同1個“已停止訪問該網頁”結局。
■
“想多了解1下自己 / 他人,有甚么不可以?”很多人大概是抱著這樣的心態滑開了心理測試的按鈕。
去年年末1套測左右腦年齡的 H5 頁面同樣成功刷爆,只惋惜,程序員研究后臺代碼后發現:這組測試的年齡數字全部是隨機產生的。
■
發現沒有,這些“心理測試”都依照了同1個“掃描€€關注€€授權€€測試”套路。但數字多是假的,你給出去的用戶信息可是實打實的。
■阿信真的很嚴格
€€
我們為何對心理測試如此癡迷?
文娛性性情測試的歷史需要追溯到上世紀 20 年代的心理學分類,瑞士心理學家卡爾€€榮格(Carl Jung)所寫的《心理種別》(Psychological Types)奠定了如今所流行的“Isabella Myers-Briggs”性情測試,將心理功能分為感覺、思惟、知覺和直覺4類。
2014 年的時候,Google 曾報導 Myers-Briggs 性情測試每月被查看 135000 次,“性情測試”每月的搜索量也到達最少310萬次。金堂做工作服的廠家
這樣的性情分類測試,和古代哲學家們對人類的簡單分類也沒甚么兩樣,柏拉圖就把人分為哲學家,監護人,工匠和科學家等幾個種別。
沒想到的是,“性情測試”在當代卻發展成了1種宗教式崇拜,成了同占星術和解夢1樣的產業。除社交媒體上“你是哪一種迪士尼公主”,入職前 HR 可能也要求你接受測試確保你符合企業核心價值觀。
《性情測試的崇拜》1書的作者Annie Murphy Paul 就認為,性情測試展現的性情分類不1定能正確表現接受測試者的性情,卻暴露了測試設計者自己對人類理解的局限。“在過去的幾10年里,真實的心理學思想幾近被完全壓抑且消除,取而代之的是量化思想,具體到今天就是「測驗狂熱」(testomania)的產生。”
這份狂熱的本源也許在于:不管是不是準確是不是成心義,但人們喜歡被分類,喜歡成心無意被貼上標簽。
另外一方面,對當代年輕人來講,性情測試就像是“心理自拍”,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測試結果,和分享1張自拍的驅動力也差不多。對性情測試的癡迷,歸根到底還是對自我的癡迷。
但不比自拍,Facebook 和“劍橋分析”為我們上了生動1課:你在心理測試里隨便“同意授權”,將這些無意義的小測試當作是飯后文娛,卻向互聯網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個人信息。
€€
刪掉 Facebook 就可以1勞永逸?
“刪除 Facebook”更像是1種用腳投票的姿態,其實不能1勞永逸。國際隱私機構(Privacy International)的發言人就在 BBC 的報導中說到:“個人數據其實1直在被利用,Facebook 其實不是唯1的罪魁罪魁。”
李彥宏都明確地告知大家了:“網上能搜到的數據只占數據總量的 20%,還有 80% 在企業手中。”只要你處在網絡世界里,公司買的工作服離職時退還嗎處在大數據藍圖里,你的個人數據就永久地在風險當中。現實情況是,不管你愿不愿意用隱私情換便捷性,你可能都被迫交換了。
河北定制工作服■謝絕保平安
不過,1次無聊的性情測試的授權同意,除可能被廣告營銷利用,被加入騷擾電話大禮包,你也極可能出賣了自己的聯系人信息,乃至影響國際大事。所以,千言萬語還是1句話工作服管理制度模板:
年輕人,少在朋友圈做甚么心理測試吧
部份撰文 Dan / 內容編輯 Narita
圖片設計 白 / 圖片來自網絡
- 下一篇: 請收聽本日國際媒體頭條:本季《權利的游戲》終究集定名
- 上一篇: 創意水彩丨是甚么使藝術如此使人難忘?